Array
(
[0] => 65293
[1] => 65288
[2] => 65284
[3] => 65280
[4] => 65275
[5] => 65269
[6] => 65264
[7] => 65259
[8] => 65253
[9] => 65248
[10] => 65243
[11] => 65238
[12] => 65232
[13] => 65227
[14] => 65223
[15] => 65218
[16] => 65213
[17] => 65209
[18] => 65204
[19] => 65199
[20] => 65194
[21] => 65189
[22] => 65184
[23] => 65179
[24] => 65174
[25] => 65169
[26] => 65164
[27] => 65159
[28] => 65154
[29] => 65149
[30] => 65144
[31] => 65139
[32] => 65134
[33] => 65129
[34] => 65124
[35] => 65119
[36] => 65114
[37] => 65109
[38] => 65104
[39] => 65099
[40] => 65094
[41] => 65089
[42] => 65084
[43] => 65078
[44] => 65070
)
vvv/%E9%87%91%E9%BB%9E%E6%A6%82%E5%BF%B5%E8%A8%AD%E8%A8%88%E7%8D%8E/?y=2016
作品正文內容來源於道家著作《清靜經》。以字體設計作為主要形式,在小篆的基礎上進行創作,採用道教符籙上的轉折特徵及圓點符號和洛書河圖中的圖形元素對小篆的筆劃進行替換,同時保留字體本身的結構特徵完成字體設計,在排列上希望能夠體現一種古典經文的形式感,從而展現道家文化中美感。
作品《一書一園林》通過書籍設計的語言將造園藝術融入到書籍設計中去,遊園戲書間,探索書籍設計更多維度和可能。
設計靈感來自兩句中國百姓最日常的祝福語,“好人平安”和“今宵珍重”。通過兩個關於送別的祝福語的字體設計,重現了送別時充滿祝願又略帶憂傷的情景。“好人平安”相逢是苦是甜如今舉杯祝願,好人一生平安;“今宵珍重”不管明天,到明天要相送,戀著今宵,把今宵多珍重。兩句輕輕祝願承載一代人的人生,日常,祝福。
倉頡仰觀天象,俯察鳥獸蟲魚之跡,創造出中國最原始的象形文字。創意以致敬中國文字和造字聖人出發,用當代書寫呈現造字意蘊和形態,表達對上古造字的敬意和未來文字發展的思考。
在中國我們有許多個傳統節日,這些都是非常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許多被人們日漸淡忘的傳統節日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帶來了一定的挑戰。節日的衍生品是可以通過人們相互贈送或者使用時補足人們對於傳統節日的淡忘,它是情感的物化形式,如何更好的讓節日衍生產品體現傳統節日文化也是作品的初衷。
創作中將對報紙版面的解構和還原與真實的人物形象相疊加,基於報刊名稱、主標題、副標題的形式撰寫文案,以中國報刊亭亭主的視角為其發聲,在反應其社會立場的同時重塑國人對報刊亭以及紙質媒體的文化認同,重拾即將消亡於資訊浪潮之中的傳統閱讀習慣,喚醒華人對讀報傳統的尊重,重塑社會大眾對於報刊亭消亡現象的集體認知。
我們設計出一款紓壓海報,根據生氣時出現的肢體動作:捶、打、敲做出三種相對應的海報的使用方法並搭配各自的外包裝使用。打擊海報後內藏的墨包破裂滲出,會跟原本海報畫面發生有趣的效果。期許使用者宣洩怒氣後能靜下心來找出解決辦法克服難關!
由於華人地區日曆載具仍然具有時間流逝的重要象徵,因此利用傳統方式行使,讓使用者感受時間的推移,每撕下一張日曆,就能認識一個特殊工具。我們用心的訪問職人將工具的美與靈性注入我們的每日一具日曆當中,讓使用者一起欣賞職人的工藝器具之美。
你可曾注意過街道旁的路燈都長得不一樣呢?它們為了照亮台灣而默默地佇立著。為了記錄全台各地特色路燈,我們實地走訪了台灣六十個鄉鎮,並搭配當地景點繪製成台灣路燈手劄,提醒大家抬頭看看這些被忽略的台灣之光。
本主題針對台灣常見的天然災害颱風與地震為主要內容,作災害防治知識的互動設計。防災知識以圖像表現搭配古代神獸繪製成海報與書籍,並配合擴增實境的應用做互動式動畫表現,傳達災難發生的嚴重性與防災知識學習。
重新繪製的十八層地獄圖以及相對應網路世界常出現的十八種人類行為;傳統透過「燃燒」,象徵人只能死一次,也象徵台灣傳統信仰,經過火葬到達極樂世界或是地獄;因應科技,結合手機,運用擴增實境的手法,將整個過程,做成動畫傳達資料,藉此告訴觀者並希望人們不要再去做。
戒嚴時期台語歌謠在政府壓抑下顯得悲情,所以我們用音樂文化傳承的角度選歌加以設計,運用模擬的黑膠唱盤裝幀和套組包裝方式,以及懷舊的版畫風格,彰顯日治到民國時期的民間生活風貌,及人民的悲歡喜怒的心情,也讓年輕學子從翻閱及聆聽的方式可以體會當時的台灣歲月。
作品簡化華人葬禮的習俗兼儀式,以易懂的圖象還有簡約的文字設計解說葬禮的基本步驟和含義。素材方面採用互動性的鏡面紙效仿人們對死亡概念的似懂非懂和無根無據—我們對死亡的瞭解賴於我們的想像,我們的天馬行空,甚至自己比較願意接受的一套想法。或許,死亡根本就是空。專案概念來自新加坡人熟悉的成語“三長兩短”,也是書籍的標題。沒經過處理的輕木盒配合表達死亡的根本,死亡的赤裸裸。
油紙傘的結構及型態極美,優雅的傘面和質感都深深地吸引著我,代表文化厚度的油紙傘,一把傘就是一個故事,因此我為紙傘實驗性的設計了一系列的視覺,整體呈現以紙傘美麗的骨架結構為主,加上簡單的橘紅色料,畫面簡潔純粹,希望以此呈現紙傘的美,並讓觀者駐足在畫面前感受紙傘低吟著的故事。
顛覆了人們對傳統挖掘機的認識,並融入多種機械元素,如吊車、泵車等。在研究階段,我們發現工人的安全問題和施工效率仍需改進提高。該解決方案不僅是一個產品設計,同時也是一個新的、更好的挖掘機工作系統的系統設計。 設計是一個嚴謹的過程。產品歷經兩年多的設計研發,經歷了三次規模較大的改進反覆運算設計,最終完成了這一款新型挖掘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