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到30歲就成立了「竹工凡木設計研究室」,並在短時間內擴展版圖及屢獲設計大獎的邵唯晏,是兩岸三地備受看好的年輕建築及室內設計師,除了在台北和台南設公司穩定接案外,「竹工凡木設計研究室」兩年前也在北京成立了分公司,近來更於世界設計之都深圳和新加坡擴展,承接各地的項目,從建築、室內到家具及工業設計,項目多元而深入;而談到如何為華人市場做設計時所需考量的因素?邵唯晏表示可從客觀和主觀兩個層面來探討。
從客觀層面來說,邵唯晏認為,為華人市場做設計一定必須考量尺度、人體工學、生活習慣和基本的風水等因素。例如,華人的身材尺寸較西方人矮小,浴室洗手台的高度就不能太高,床鋪的尺寸也不能太大,這些都是客觀上很基本的考量。在生活習慣上,例如華人回到家中習慣脫鞋子,因此門旁邊通常設有鞋櫃,在室內設計時也應納入此需求;華人也很重視風水,雖程度不同,但如門不對門、平面配置上中央部分不放廁所,像這種很基礎的風水考量是一定要注意的。
客觀因素相對上較單純,就是回歸到物理環境上及人體工學上量化的探討,但若從主觀層面來探討就比較複雜了,因其牽涉到文化性、地域性等因素。邵唯晏不諱言,西方國家向來對東方的中華文化存有高度好奇和迷戀,由其是近來大量的國際性活動都在亞洲舉辦,加上進來得國際大獎的都是亞州人,如王澍、妹島和室等,此更加速了市場向東方靠攏的趨勢。然而西方人因語言及文化上的根本差異,很難與東方底韻及複雜的中文字接上地氣,導致對於東方文化的認知大多仍停留在較表象的層面,因此對他們來說,設計上若出現一條龍、書法字、或是雕花圖騰,可能就代表了華人文化,然而這對華人來說不過就是個直接淺顯的視覺符號象徵。
反之,當華人設計師本身要為華人市場設計時,反而會選擇比較低調、隱晦的方式來詮釋及呈現,也就是透過「轉化」的方式來解構古典、重新詮譯。邵唯晏以「竹工凡木設計研究室」2013年曾獲紅點設計獎(Red Dot Award)的「自在椅」為例,他表示這張椅子之所以叫「自在」,便是在展現中國人對於坐的態度,「最早中國人其實沒有椅背的概念,椅背是後來西方世界才傳過來的東西,中國人有句成語叫做『席地而坐』,從前中國有鴉片床、羅漢床、彌勒佛或坐或臥的坐姿都能看到端倪,所以中國人最早對於『坐』這件事,其實是一個很隨性的狀態。」因此「自在椅」在設計上就是採取「轉化」、「再詮釋」的方式來呈現中華文化,而不是以很表象、直接的龍鳳圖騰來展現。
不僅西方設計師和華人設計師為華人市場設計時會有差異,在不同的華人地區,對文化美學的認知上也有差異,邵唯晏再舉例,承襲自安藤忠雄的清水混凝土,近年來在台灣的室內設計很流行,此種材料予人不加偽飾、冷峻之感,但對許多中國大陸的客戶來說,他們可能會覺得太簡陋,甚至有一種「未完工」的錯覺,畢竟中國大陸正處於經濟爆發的時代,有錢人大都希望展現他們的財富,因此會偏愛外顯、直覺古典的設計,例如包龍包鳳、包金包銀,這和台灣早已邁入穩定成熟的價值建立是截然不同的,這也是設計師必需要敏銳考量的部分。
邵唯晏小檔案
邵唯晏現任「竹工凡木設計研究室」台北總部主持人,也擔任台灣台南分部、中國北京分部及深圳分部、新加波辦事之設計總監,另外也任教於中原大學建築系及室設系(畢製指導),專長為空間設計與電腦輔助設計(CAD/CAM)整合,關注世界設計脈動,並強調設計實務與學術研究並行的重要性,目前也為台灣交通大學建築博士候選人,2008曾代表台灣前往日本參與安藤忠雄海外實習計畫(Ando Program)。
除學術研究上表現外,也積極參與國內外競圖,屢獲佳績,2006榮獲國家建築金質獎設計新人獎、2007交大年度最佳設計獎、2008國際遠東數位建築獎FEIDAD Award TOP5、2009 TID Award新銳獎及2010TID Award金獎,2009更獲選La Vie雜誌台灣100大設計。另外,2008也獲邀參展第11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新人設計展、2010台灣國際文博會及2011台灣國際設計博覽會、2012金點設計獎(Golden Pin Design Award)、2012紅點獎決選(Red Dot Award Final Jury)及2013亞太設計金獎,2014年更榮獲International JINTANG PRIZE的年度新銳設計師及獲選亞洲華人新勢力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