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金點設計獎「設計觀點 × 金點沙龍」2025年巡迴,於4月26日來到亞洲創意重鎮——曼谷,攜手泰國指標性設計藝術媒體《art4d》盛大舉辦,為台、泰設計交流展開新篇章。本次活動延續金點沙龍關注亞洲設計實踐與文化脈絡的視角,邀集來自建築、景觀、產品、視覺領域的優秀設計師,帶來一場豐富的跨文化設計對話。

今年曼谷場共舉辦兩場主題沙龍。第一場以「隱藏的語法」為題,聚焦空間的設計邏輯與感知線索,由台灣建築師曾柏庭與泰國建築團隊 Physicalist、Shma Company Limited,共同探討建築如何回應自然與城市脈絡。第二場則以「文化的語法」為主軸,由台灣設計師劉書堯與泰國創意家具及家居用品品牌 PDM Brand、知名設計師 Manita Songserm 等講者,從亞洲文化語境出發,分享如何從自身文化與當代表達之間,發展獨特的設計語彙與實踐策略。

                   

場次一|隱藏的語法:探索空間、形式與自然的設計邏輯

         

首場沙龍聚焦於空間設計領域,邀請三位來自台灣與泰國的建築及景觀設計師,從幾何語彙、歷史文化脈絡、城市社群與自然共存等角度切入,分享各自的經驗與觀點,並透過具體案例的解析,引領觀眾探索空間中那些無形卻深具力量的設計邏輯,進而重新思考設計如何形塑我們所處的世界。

       

              

曾柏庭:重新詮釋秩序與文化的幾何語彙

          

擅長以幾何語彙進行空間轉譯的 Q-LAB 總監曾柏庭,以其過去參與的公共空間與企業建築專案,帶領觀眾認識建築如何對應地方乃至於企業的文化需求。「我認為建築師必須觀察周遭環境及其社會的影響。我們手上有各種工具——幾何、結構、對社會文化的理解——可以用來介入脈絡、形塑空間。」

        

            

如在 2024 年榮獲金點設計獎的《竹東仁愛立體停車場》案中,Q-LAB 以客家紙傘為靈感,設計兩側弧形、看不見樑柱的幾何建築量體,白天簡約內斂,晚上則透過光影浮現工藝質感,並讓建築本體看起來輕量化,彷彿漂浮在城市上空。在繁雜有機的竹東市容中,他們選擇用簡單的幾何線條來「縫補」這片看似紊亂的都市紋理。

延續富含文化解碼的設計邏輯,在大亞電線電纜的企業總部案中,Q-LAB 以「安培右手定則」為靈感,將電磁學的環繞動態轉化成建築語彙。建築的立面、綠地陽台與室內配置皆呈現層層包覆的結構意象,既象徵電磁場與電纜線圈的結構,也展現出企業文化與空間形式的巧妙融合。

在交流環節被問及這些結構細節的精緻處理,究竟能為使用者的體驗產生什麼影響,曾柏庭回應,真正重要的,也許是那些看不見的部分:「如果建築無法打動人心,再華麗也沒有意義。也許只有千分之一的人會注意到結構的細節,但可能正是這些微小的地方,悄悄豐富了我們對於美的感知。」他說,「即使人們未必察覺,好的環境能夠無聲地教育下一代。」

          

Karjvit Rirermvanich:在建築中安置自然與時間

        

「建築師能掌控空間,卻無法控制自然與事物的本質。建築設計,正是對於這份『不可控』的致敬。」泰國 Physicalist 建築事務所創辦人 Karjvit Rirermvanich,在開場如此描述著他的建築設計哲學。

          

                      

他在 2024 年入圍金點設計獎年度最佳設計的作品《Baan Klai Wat》,是為業主年長父母所設計的住宅,方便其每天步行前往附近寺廟參拜;而常年旅居國外的業主,則僅在每年返鄉的一個月中使用主臥室,因此整體空間須同時承載長住與短居度假的不同需求。

Karjvit 以熱帶花園中的涼亭為概念,讓這個建築本體成為承載自然與環境變化的平台。他們在住宅中央打造出開放式的小型中庭,功能性空間則配置於四周,並穿插天井引入自然光與風,創造中性、靜謐的居住環境,同時又能享受熱帶庭園的景觀與氛圍。由於主臥室大多時間無人使用,走廊立面特別安排調節窗設計,讓空間平常也能維持通風與光線的穿透。

在本次分享中,Karjvit 也特別談到他的私人專案《Vanich House》——這是他對於家族歷史、記憶與時間的回應。作為華人農機世家的第六代,他將家中使用超過 50 年、早已停業的舊機械工廠,改造為結合工作室、咖啡廳與選物店的多功能空間。而這次改造的核心理念,正是來自長輩一貫的務實精神——「用手邊可得、負擔得起的材料,依循實際使用需求來建構空間」。

Karjvit 從空間使用機能出發,讓改建後的建築回應新一代的生活所需。他選擇保留老屋的木樑結構,紀錄這棟原始建築的時間性,並加入大量玻璃窗體與半透光屋頂以引入自然光,將原本幽暗的農機工坊,轉化為明亮開闊的新場域。樓上的咖啡廳與選物空間,則以家族歷代留下的舊家具作為空間主體,並以三代人使用過的農機零件與玩具火車點綴其間,讓整棟建築不只是場域的再利用,更成為家族記憶的載體。「這不只是我的建築作品,更是我作為兒子、孫子,人生旅程中的重要里程碑。」Karjvit 說。他用建築設計向時間致敬,也為家族故事開啟新的篇章。

                

Yossapon Boonsom:人形塑空間、空間形塑生活

               

「我相信每個人都應該擁有快樂且有品質的生活。但看看當前的世界,我們應該問問自己:我們真的設計出讓所有生命都能共好的城市了嗎?」泰國景觀建築師 Yossapon Boonsom 以一句發人深省的提問開場,邀請大家重新思考城市設計的可能性。

        

               

Yossapon 與夥伴共同創辦的 Shma Company Limited,將綠地視為關鍵的策略,不僅僅是美化景觀的用途,更是對抗與適應氣候變遷、提升社會福祉、強化城市韌性的方式。而綠地可以有很多種型態——公園、綠化街道,甚至是閒置的空間。例如,Shma 位於曼谷市中心的兩項專案,包括與民間單位合作推動的 One City Centre,以及獲得 2024 金點設計獎的屋頂公園《Sky Forest Scape》,皆是在商業大樓爭取綠化空間的嘗試,致力讓易於親近的綠地,能自然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環境。

Yossapon 提到他們觀察曼谷各地普遍缺乏公園綠地,於是在與曼谷市政府合作的 Klong San 社區一案中,Shma 團隊將昭披耶河畔私有且閒置的地段,藉由公私部門協商與社區的資源整合,轉變為與居民共享的社區公園。他也強調這項計畫不是大型建設,而是透過小尺度、連續性的公共步道,讓行人與騎士可以親近河流、探索當地社區生活。透過這樣的微型改造,不僅靈活且具彈性,也能比大型開發案更貼近人們的日常。

對於公共場域的設計,他坦言,要在不同利益相關人和專案屬性下進行權衡,最大的挑戰不是設計本身,而是說服與溝通,讓原本擁有各自目標及觀點的利益關係人,能願意參與、共創空間,進而感覺到自己有所歸屬。

「真正的公共空間,不是由設計師單方面創造出來的,而是城市中所有成員,包括居民、社群與政府,一起參與想像、建構與共同維護的結果。」Yossapon 認為,設計不該只是建築師、景觀設計師所決定的產物,而應賦權給人們,讓所有人都能親近使用,甚至動手打造自己的場域與綠意生活。對於 Yossapon 而言,景觀設計不只是「綠」,更是關於文化、福祉、生物多樣性與回應氣候等多重價值整合。Shma 這些發起自城市邊角的設計實踐,正重新定義我們對於公共空間的想像。

           

              

場次二|文化的語法:解析亞洲設計的語彙

          

設計深受在地文化、歷史脈絡、生活習慣與思維方式影響,並在其中不斷演化出獨特的語彙與風格。第二場沙龍透過三位台灣及泰國設計師的視角,解碼文化如何形塑設計,並一同探討台灣、泰國乃至於亞洲設計,如何成為一種能被世界閱讀理解,並展現獨特性的語言。

            

            

劉書堯:最好的設計像對話,而非宣言

                 

來自台灣並曾於美國求學與工作的劉書堯,與他的團隊 Local Remote 長期在品牌識別、平面、動態與空間設計等不同領域自在遊走,但對他們而言,核心的課題始終是:如何設計出不僅具有視覺吸引力,還能創造情感連結的體驗?

          

                    

首先分享的案例,是他們自創的品牌 Local Local。這不只是一間咖啡店,「是一個生活品牌體驗。」品牌識別以圓形和波浪組成,象徵能量與流動,而非完美而僵硬的存在。即使是產品攝影,他們也嘗試以時尚雜誌的方式拍攝日常物件,賦予平凡事物新的觀看視角與幽默感。場域則保留了材料的真實感,甚至刻意留下一點混亂,呼應隨性與真誠的品牌精神。即便是社群經營,他們也沒有既定策略,而是選擇忠實記錄日常,「因為真實性往往比精心安排的內容更能打動人心。」

而為國家太空中心(TASA)打造的品牌識別,他們選擇從台灣原住民文化中汲取靈感,找到陶罐這樣獨特的文化元素,轉化為多面體、鑽石水晶與反光折射且帶有動態感的視覺,照映出台灣的形象。這套系統包含動態與視覺設計,甚至打造出台灣第一套太空主題字型,並能因應未來的任務而持續進化。這樣的設計語彙,既帶有在地文化底蘊又直觀,有助於 TASA 與國際接軌及溝通。

從咖啡店到太空中心,Local Remote 嘗試在不同尺度與文化語境中穿梭。「你無法用一種設計去定義文化,文化是混亂、多元的。但是你可以設計出一套系統,去傳達其中的意義。」他也觀察到在亞洲,設計往往在矛盾中展開,在謙遜與表現、傳統與創新之間找平衡。對他而言,設計不止於視覺,而是一種在情感與文化層次的連結方式。「最好的設計像對話,而非宣言。」這也是 Local Remote 一直相信並實踐的設計理念。

           

Doonyapol Srichan:創意來自對日常的觀察與顛覆

               

PDM BRAND 創辦人 Doonyapol Srichan,分享他如何以設計師的直覺與生活觀察,開啟他從無到有打造創意產品及品牌的企劃鬼才之路。演講一開始,他回憶起十年前自己還只是工業設計背景的自由接案者,某天看到街邊販售的飲料,使用的不再是一般的塑膠袋盛裝,而是有提把的手提袋加上吸管,令他意識到設計可以是改變行為、也能顛覆產業的破壞式創新。

           

               

Doonyapol 將這樣的精神帶入自家的產品設計中。當時泰國市場對地墊並無太多期待,設計得漂亮、使用耐久、甚至講求永續,聽來像是遙遠的目標。但他選擇逆風而行,採用 100% 回收材質結合泰國工藝,加上鮮明色彩、改善使用觸感,徹底改寫了市場對於地墊的想像。他認為,即使設計出自泰國語境,也能擁有全球共通性,「像是泰國人字拖,其實在亞洲其他地方都有。只要專注做自己想做、有特色的東西,就能變成全世界都理解的語彙。」

「產品能走得遠的關鍵,不只是外觀,而是內在的價值與精神。」他強調,PDM Brand 從不單是販售商品,更關注背後的製程、素材與文化連結。從地墊出發,如今旗下的產品已拓展至家具、廚房用品與配件,並持續與各地職人與工廠合作共創,例如將雨傘、時鐘轉化為質感單品。他們也重新詮釋路邊攤的紅桌、祭祀用的折疊桌,打造成具有設計感和能拓展更多使用情境的花瓣摺疊桌,讓這些經常被視為廉價的物件,也能成為富有設計語言的存在。

除了產品,PDM Brand 也在意品牌如何「被看見」。從參展、策展到社會公益合作,他們用簡單卻不失深度的方式說故事:「好的設計也需要好的溝通,才能真正與人產生連結。」他鼓勵年輕設計師大膽起步、勇於分享,即使初期不夠完美,也可能逐步打磨出真正有價值的產品和品牌。

          

Manita Songserm:設計是一種與世界對話的方式

                 

「我會形容自己的設計方式是——在混沌中尋找結構。」這句話,或許是平面設計師 Manita Songserm 對於自身創作經驗最具代表性的詮釋。從小在曼谷成長、生活的背景讓她注意到,即使表面看似雜亂無章,底層仍有隱形秩序。「這種隱藏於表象之下的秩序感,是我設計中常想捕捉的元素。」

            

                    

Manita 常在作品中使用碎片化的字母、層疊的文字,表現人們在城市中移動、適應與協調的過程。「我不認為設計能立即改變社會,但設計可以幫助社會記憶與對話。」但她不認為自己代表某種既定的泰國文化或是設計印象,而是真誠地從自身個人生活經驗出發,紀錄她所理解的曼谷。她說,「設計對我來說,是回應世界、也是回應我自己生活經歷的方式。」

談及在 2024 年獲得金點設計獎年度最佳設計獎的作品《Crossover II:The Nature of Relationships》,這是她為曼谷藝術文化中心設計的展覽海報。由於展覽當下正值疫情,展出作品來自泰國國內藏家,大部分超過 20 年歷史,從現代視角看來可能不太吸睛,因此 Manita 大膽選擇將這些繪畫作品像素化,甚至以單一色票方式呈現,讓觀者必須主動去觀看、探索背後的意涵。「我相信文化記憶會隨著時間流動,即便是 20 年前的畫作,也可以在今天重新詮釋。關鍵是,如何讓傳統以嶄新的方式被感知。」

或許是因為畢業後即在泰國藝術文化中心擔任展覽視覺設計,不同於一般設計工作室需要滿足客戶的需求,Manita 坦言常覺得自己像是設計圈中的局外人,但也正是這樣的局外視角,讓她保有獨立思考的空間,能更勇敢地去嘗試與實驗。最後,她鼓勵現場所有創作者:「勇敢向前,不要害怕。即使是小小的努力,也能帶來改變。」

            

          

金點沙龍圓滿落幕,精彩不止於此 —— 2025 年度熱烈徵件中!

          

2025 金點設計獎、金點概念設計獎現正熱烈徵件中,獎賽涵蓋產品設計、傳達設計、空間設計、整合設計等四大類別。無論是正在打磨的創新概念,還是已完成或上市的精彩作品,都歡迎設計師或業者來角逐。獲獎作品將有機會獲得國際曝光、業界合作及市場拓展等絕佳機會。報名開放至台北時間 6 月 24 日(二)17:00 止,5 月 20 日(二)17:00 前完成報名及繳費者,可享早鳥價優惠。參賽辦法及報名,歡迎至金點設計獎官網查詢。


相關文章
從5位獲獎的泰國設計師視角,看金點設計獎如何為他們創造資源與機會,讓夢想成真!
2022金點概念設計獎得獎名單揭曉!日落海邊情境燈具、極明朝體、孕婦安全帶獲獎
2023金點設計獎頒獎典禮主視覺曝光!王牌製作人陳鎮川再度操刀 虛擬角色趣味演繹設計的「超能負荷」
金點設計獎第四屆評選研習實作營招募中!即日起開放報名至7/20
下篇文章 next arrow
2025金點新秀設計獎決審重要通知
prev arrow 上篇文章
台馬設計交鋒,探索AI時代的創新實踐——2025金點沙龍吉隆坡場圓滿落幕
golden pin design award logo 金點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