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金點新秀設計獎揭曉得主,展現新世代設計實力!
社會設計類年度最佳設計獎得主「朋友聽我說」團隊與評審團召集人陳頤華(左)合影。
「2025金點新秀設計獎」由經濟部及教育部共同指導、經濟部產業發展署主辦,台灣設計研究院及台灣優良設計協會執行,於今(11)日於南港展覽館2館隆重舉辦頒獎典禮,揭曉年度得獎名單,讓全台設計學子的創意實力在最高殿堂中嶄露頭角。今年共頒發60件「金點新秀設計獎」、3件「循環設計特別獎」、3件「包裝設計特別獎」、52件「贊助特別獎」,以及最受矚目的9件「金點新秀年度最佳設計獎」,表彰在各設計領域中展現卓越創意與實踐力的年輕設計新秀。
經濟部何晉滄政務次長出席頒獎典禮致詞時提到,很高興在母親節參與盛會,看見台灣設計新秀綻放創新及創意的能量,入圍作品涵蓋公共社會、環境永續、AI科技、無障礙等趨勢,展現對社會問題的洞察、對真實需求的回應,以及對美好生活的想像,更是彰顯設計作為產業動能與改變世界力量的價值。期盼透過獎項肯定,成為學生持續深造與就業的起點,讓優秀作品與產業接軌、創造商機,更有機會走上國際舞台。
經濟部何晉滄政務次長頒發金點新秀設計獎,與學生團隊合影。
教育部高教司曾新元副司長頒發金點新秀設計獎,與學生團隊合影。
「金點新秀設計獎」收到全台59校、122系共4,862件作品報名參賽,經初審評選,由來自產業、學界與設計實務專家組成的評審團,層層選拔出具備創新精神、設計實力與市場潛力的優秀作品。今年共有644件佳作晉級,獲得「金點新秀入圍獎」肯定,最終則有127件優秀作品在激烈角逐中脫穎而出,榮獲各類獎項,而其中獲得評審團最高評價「金點新秀年度最佳設計獎」的9件得獎作品,並可獲得新台幣10萬元獎金,名單如下:
• 產品設計類:大同大學工業設計學系林瑋霖、黃薰潁的「SELENE - 適性化探勘載具」,以圓艙設計收納樣本袋,並結合吊掛設計,協助各項探勘與採集物種的作業過程。
• 傳達設計類:中原大學商業設計學系陳紹齊、葉彥君、林雅萱的「綠幕:序」,透過綠幕與後製隱喻,映照設計學習中的成長歷程與自我重構,探索在既定成長軌跡中跳脫框架的可能。
• 數位影像設計類: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賴星辰的「尋找磁石花」,改編自個人生命經驗,透過拼貼與縫線風格動畫,描繪一名非典型孩子追尋「正常」的旅程,探討自我接納與對常規框架的反思。
• 數位互動設計類:國立臺北科技大學互動設計系曾莉榛、張愛翎、郭道申的「Fragile Signals」,是一件結合音樂、影像與體感偵測的互動投影作品,讓觀眾透過肢體動作參與,體驗網路性暴力受害者的心境變化。
• 空間設計類:大葉大學空間設計學系莊茗予的「文明記壇–渡難之島的場所構成體系之陳述冊」,透過對舊文明小島上的生活、信仰與產業的觀察,建構出一套獨特的場所構成語彙,探索島嶼文明如何在內外交織中生成其形色樣態。
• 工藝設計類: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徐子琪的「實·蘊 / 實·循序」,作品以金屬編織呈現果實結果的過程,象徵創作者在不同生命階段中累積的體悟與成長經驗。
• 時尚設計類:實踐大學服裝設計學系趙柏騫的「重力臨界」,假想在重力被強大磁力取代的情境下,重新思考服裝作為載體的形式與結構的可能性。
• 社會設計類: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系張芷綾、陳藝律、卓亮涵的「朋友聽我說」,透過角色扮演與溝通練習,引導孩童培養社交技巧,學習尊重差異並發掘自我特質,落實融合教育精神。
• 產學合作設計類:私立復興高級商工職業學校廣告設計科權子熙、俞宣存、 陳薪予、黃思叡、謝承廷、何君薇、高苓芸、莊博鈞、余凱翔的「都是傳說」,與台北市警察局松山分局合作,結合都市傳說與定格動畫,以隱喻手法演繹台灣常見詐騙案例,協助反詐騙宣導。
為鼓勵學生發揮創意,提出有助於環境保護與永續發展的創新設計,今年「金點新秀循環設計特別獎」持續與永續循環經濟發展協進會合作辦理,共吸引180件作品報名參與。經評選後,共有3件作品獲得特別獎肯定,得獎者將各獲得2萬元獎金,名單如下(不分名次):
• 嶺東科技大學創意產品設計系黃惠怡、江逸葶、潘明利、劉晉嘉的「綠意輪迴—茭白筍殼再生育苗袋」,利用南投廢棄茭白筍殼混合紙漿基材製成可分解的育苗袋,兼具移苗前育苗保護與減塑環保的功能。
• 明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洪莉婷、徐庭萱、黃宥霖的「鬆肥棒 -Thôo-tāu」,是一款結合鬆土、種植與施肥功能的家庭農藝用具,為花生殼與澱粉類黏合而成的天然肥料塊,前端尖銳設計易於鬆土與精準控肥。
• 東海大學工業設計系張祐瑄、高鈺荃的「Indigrove-藍染木屑椅凳」,結合藍染與木屑廢料,透過創新結構設計打造獨特椅凳,展現對材料再生與美學的新詮釋。
2025「金點新秀包裝設計特別獎」亦吸引198件作品參賽。經評選,共有3名得主,表彰傑出的包裝設計創意之作,各可獲得2萬元獎金,得獎作品名單如下(不分名次):
• 樹德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陳艿蓁、鄭維寧、黃珮晴、渡邊七海、神谷樹菜的「移印染布商品包裝設計」,與大地工作坊合作,以立體折扇結構改良包裝,結合移印染工藝靈感與變化紋樣,展現傳統技藝的獨特美感。
• 國立臺中科技大學商業設計系李佳軒的「肚禮乾坤」,以「虎爺」信仰為靈感,融合廟宇飛檐與八卦元素,打造具文化意涵的中式糕點包裝設計。
• 私立復興高級商工職業學校廣告設計科林芯瑜、張緣心、李艾芸、張騫、周承翰、陳宥憲、邱凡倢、陳毓婕的「示範紙箱」,透過結構改良,讓紙箱免膠帶即可固定與承重,提升重複使用率,實現綠色循環。
另由台灣優良設計協會辦理的「金點新秀贊助特別獎」,由台灣知名企業或機關單位共同評選,為優秀青年設計人才提供豐富獎金及產學媒合機會。今年共有40家國內知名企業及單位參與,共選出52件贊助特別獎得獎作品,各可獲得1萬元獎金,其中頒發最大獎「優設金、銀獎」,各可獲得5萬及2萬元獎金,得獎作品名單如下:
• 優設金獎: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曾音華、吳侑臻的「GUYS USE 工廠三大事故應對醫療箱」,為應對製造業常見工安事故所設計,結合斷肢保存、骨盆固定與語音引導等設備,提升現場急救效率並降低二次傷害。
• 優設銀獎: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學系楊文儀的「UUUstool羊毛氈工藝凳子組」,運用扎製技法結合網狀結構,融合球體、條狀與鐵網元素,並透過倒U型框架,打造三款高低不一且穩定性兼具的凳子設計。
綜觀今年入圍作品,工藝設計類召集人范承宗觀察,大多數作品從材料出發,展現出對媒材的高度掌握與對加工應用探索的創造力,也提醒未來參賽者多重視作品照片的呈現品質,讓自己的創作能更好地被看見。空間設計類召集人黃明威表示,今年大多作品聚焦於舊建築再利用的設計提案,其中不乏亮眼之作,能看見新世代透過設計與場域對話的創意思維。產品設計類召集人柯連田指出,入圍作品的觀點及議題多元,並有不少聚焦於同理心與使用者需求,反映了學生們普遍對於設計如何回應社會期待的積極思考。
工藝設計類年度最佳設計獎獲獎學生發表感言。
空間設計類年度最佳設計獎獲獎學生發表感言。
數位影像設計類召集人陳思傑表示,今年的作品讓人感受到強烈的個人意圖,亦即每件作品都展現出學生對於所愛風格、議題或技法的堅持,亦能從作品中清楚感受到創作者的熱情與投入,令人驚喜也值得鼓勵。傳達設計類召集人林唯哲也指出,不僅是純粹的視覺設計,許多作品還跨足產品、行為設計,議題的切入點也相當豐富。時尚設計類召集人吳日云則表示,學生常會獨自摸索創作,但真正好的作品,往往經過內外反覆對話與梳理,才能回應當代議題與消費者感知,而今年的得獎者普遍具備這樣的特質。
數位影像設計類年度最佳設計獎得主「尋找磁石花」設計師與評審團召集人陳思傑(右)合影。
傳達設計類年度最佳設計獎得主「綠幕:序」團隊與評審團召集人林唯哲(左)合影。
設計與實務結合的表現亦值得關注。產學合作設計類召集人楊字民認為,今年整體入圍作品完成度高,多能兼顧市場、成本與通路等實務面向,並提醒未來設計人才須提升跨域學習與靈活應變的能力,因應技術與市場變動快速的挑戰。循環設計特別獎召集人韓世國表示,入圍作品議題涵蓋了農廢處理與塑膠再生等眾多面向,整體實用性與市場思維明顯提升,其中不少作品更已具備商品化潛力,但他也提醒學生須深入理解所用材料、避免錯誤資訊。社會設計類召集人陳頤華則指出,多數作品在創意、完成度與提案架構上表現成熟,反映學生對社會議題的理解已有一定深度,並鼓勵設計者從個人經驗出發,進而與社會建立真實的連結。
2025金點新秀循環設計特別獎三組獲獎團隊合影。
2025金點新秀循環設計特別獎三組獲獎團隊合影。
面對數位與技術進步的浪潮,新一代設計師們展現出令人期待的創新能量。數位互動設計類召集人李明表示,不論是互動裝置、網站到各式數位產品,大多作品都能緊扣「互動性」的要素,也觀察到許多大膽結合 AI 應用與熱感應紙等創新互動媒材,讓人感受到新銳們對於新技術的掌握力持續在進步。包裝設計類召集人李宛玲也提到,儘管 AI 加速平面設計流程,但包裝設計因其結構與功能整合的複雜性,短期內仍難以被取代,且所有產品皆需包裝,建議年輕設計師及早接觸相關領域,掌握更多發展機會與空間。
2025金點新秀設計獎頒獎典禮大合照,上千名參展學生在現場共襄盛會。
為鼓勵台灣年輕學子與世界接軌,培養具國際觀的專業設計人才,今年金點新秀設計獎再度與教育部合作「藝術與設計菁英海外培訓計畫」,凡「年度最佳設計獎」得主,有機會獲補助至海外頂尖學府或機構培訓一年。詳情請至計畫官網查詢:https://www.animlab.yuntech.edu.tw/spos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