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座聚場
用一間社區專屬的民宿咖啡廳,以商業為手段、社會為依歸,創造多層次公私介面,歡迎更多的停留與探索,活化一條少數僅存卻沒落已久的臺式拱廊商街。
用一間社區專屬的民宿咖啡廳,以商業為手段、社會為依歸,創造多層次公私介面,歡迎更多的停留與探索,活化一條少數僅存卻沒落已久的臺式拱廊商街。
學生日常使用的教室,是美感教育的重要環節。本案以「美感實驗室」為概念,將教室化為白紙,成為學生們探尋美學的場所,更是理性知識與感性想像力產生化學反應的試驗容器。
校園中閒置已久的柔道角力館,透過設計思考實踐環境再造與空間活化,並將校園的活動動線串聯起來,讓空間重新成為符合現代學子需求的展演中心。
將文化、藝術從美術館延伸到戶外,在車水馬龍的大路旁塑造優雅藝文空間。如同城市客廳的廣場,櫸木林疏密有致,排列出流動與停留的空間,結合優雅又野放的原生植栽,作為進館前的重要里程。
熊本城因地震嚴重損毀,需20年重建。本案在諸多環境條件限制下,以大跨度桁架與環樑結構,如穿針引線般打造出350公尺長的空中觀景廊道,讓民眾依然可安全造訪,見證古蹟修復歷程。
融入建築本身設計概念,將此藝術店與本館建築相互呼應,利用單一元素堆疊方式創造出商店空間,並藉可移動的展示懸臂結構,突破空間界線,讓顧客在此穿梭,發現更多可能性。
由藝術工作室、商店和辦公室組成的複合空間,以兩大量體圍繞基地,形成開放式庭院,並透過相連的多層次露臺,與既有樹木交織,創造與自然景觀無縫共存的建築空間,猶如城市綠洲。
以在地溫室農業結構串連眷村新舊空間,自然光線與燈具豐富空間層次,塑造日夜全然不同的視覺感,並將自然生態植入眷村現場,成為主題內容思考的一環,創造嶄新空間經驗與展覽尺度。
基地內古厝即將拆除改建,在此設計接待中心同時,也希望讓參訪者再次向老宅巡禮。設計上讓新建築量體與老宅間產生交錯穿越效果,以穿透弧形廊道串聯新舊空間,帶給觀者新舊轉換體驗。
為「亞洲傑出包裝設計獎」(Topawards Asia)打造「Hungry Design」展覽空間,以運送食品的回收紙箱,創意組構出巨大餐桌,展出100多件獨特的獲選作品,猶如一場食品包裝設計的饗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