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腦卒中)失語症眼動交流系統
設計以中風老年人的家庭護理問題為基礎。利用眼動控制技術與APP介面的結合使患者能夠通過視線聚焦介面的方式傳遞資訊,並通過聲音信號傳達給醫護人員和家人。作為一種全新的溝通方式,解決了以往失語症患者與醫生及家人之間的溝通障礙問題。
設計以中風老年人的家庭護理問題為基礎。利用眼動控制技術與APP介面的結合使患者能夠通過視線聚焦介面的方式傳遞資訊,並通過聲音信號傳達給醫護人員和家人。作為一種全新的溝通方式,解決了以往失語症患者與醫生及家人之間的溝通障礙問題。
“榫卯”的結構體現了中國文化的智慧,我一直很想在我的作品中體現這些智慧的元素,所以在這件作品的結構設計上我做了精心的思考,使它一方面能夠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另一方面又能體現出“方正、大氣”的美感。老子說“抱樸守真”,我很喜歡這句話。所以在作品的設計上沒有做多餘的裝飾,力求通過材質本身的質感體現作品的品質,同時將這種一直以來的“生態、自然”理念傳承下去。
《九歌》的創作在於由古典主義的根底出發,提煉屈原《九歌》中山鬼的狐媚和她的“思公子兮徒離憂”;凝結湘夫人的惆悵和她的“目眇眇兮愁予”…… 我將強烈的當代意識與自我表達融入這一古典情懷之中,形成了遠可回望秦漢,近可體察當下的審美意象。
當發生火災、地震等災害時高層建築中的居民是無法逃生的,只有等待救援。而消防雲梯在救援過程中,由於雲梯空間有限,每次只能救援3-5個人,而且每救援一次上下攀升需要消耗大量的時間。時間就是生命,每一秒可能就會失去一個生命,雲梯承載人數有限和行動緩慢,使得許多的人沒有得到救助,往往會導致大量人員死亡。生命滑梯是款高層救援車滑動,吸取滑梯、起重機械、救援雲梯的靈感,進行的創新設計。救援車之上是一個折疊起來的救援滑梯,通過折疊伸縮可以調節高度和角度。救援時,人只需要像滑滑梯一樣從高樓中滑下來即可。救援滑梯分為三段,相互反向交錯,可以有效減緩下滑的速度,每一段的連接處設定有一個緩衝區域,消防員可以站立在上面引導和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救援效率是之前的10倍之多。
間和空間的依存關係表達著事物的演進秩序,我一直嘗試著用金屬材料表達時空關係、動態變化的過程。《考工記》有雲:“審曲面勢,各隨其宜。”其設計思維強調工藝和具體材料與技術的關係,錫器材料的柔軟和易於焊接的物理特性使得其易於表現飄逸的造型。結合當下的3D技術作品充分發揮錫器材料工藝特色,對中國傳統的典型錫器(六角井式砂胎三鑲壺、四方暖座提梁壺、四方提梁壺、梨式砂胎三鑲壺)進行解構和轉化,通過偏心、扭曲、拉伸、回轉等手法,產生一種不安定且具有運動感的形態,進而體現傳統與當代、手工與機械、學院與民間、東方與西方因素的衝突與融合。
在打點滴的時候,護士需要用膠帶固定粘住針頭,所以要額外的拿取膠帶和裁剪,而且如果忘記帶膠帶就無法進行注射。這樣既不便利也不節約。此設計是一款點滴瓶的標籤設計。將產品標籤設計成醫用膠帶,廢物利用。使用時,只需要將膠帶從瓶子上撕下來使用即可,無需裁剪。膠帶上的資訊也便於醫生和病人辨認藥品的名字、功效、條碼等資訊。此設計減少了醫生的工作量和流程,便利、節約。
MOMENTOS.時光概念來自華人“天圓地方”的學說文化,是古人認識世界的思維方式,“天圓地方”講的是時間和空間,也即天時和方位,古人講“天圓”,用來描述時間的特點。同時古人講方位時,用“四面八方”來描述,也叫“地方”。“設計師秉承天圓的周而復始,如環無端的理念,加入照明技術,設計出這款具有豐富華人文化內涵而又不失時尚的作品。
CROZ相機透過雙手DIY組裝的不僅是一台相機,更是一個特別紀錄的開始。木頭與黃銅的結合,讓這台相機不僅能紀錄您的生活點滴,並將獨特的使用方式記憶在相機外殼上。這台相機的另一個風貌是極具科技與現代感的透明設計,與前一個充滿溫度的木質相機形成強烈對比,好似中華文化所追求的平衡境界。在人文與科技找到融合與平衡。
台南,古樸如畫的文化之都,豐產著遠富盛名的蝴蝶蘭,其花語「我愛你」,本組下午茶組以分層旋轉式漆器盒,將蘭花盛開的意象與圓形代表兩人之間無限的交流與融合,細水長流的情感,期望使用者的午茶時光如浸身於美麗花園,幸福滿溢。
藉由研究臺灣石獅的外型風格,瞭解華夏民族文化之精神,體會華夏文化幾千年累積下來的生活文化與儒家、道家與釋家的哲學思想,在設計上不只是實體與虛體的融合,更把以筆線為間架,以線為骨,為表達對象內在生活力之基礎結合至作品中,以非現實的組合方式來表現。作品以水泥材質的石獅頭使讀者在閱讀時也能接觸石獅的手感與溫度。書中收錄全台約一百多隻石獅對其外型、歷史分出四大風格並加以說明。每組石獅皆帶入其所在位置的周邊場景,並結合了貓科動物的姿態讓其守護城鎮與遊玩,增加畫面的故事性與趣味性並與當地產生連結。藉由圖鑑這一傳達載體在創作主題分析上清晰度、正確性,完整地收錄石獅的資訊,為臺灣傳統民俗藝品的傳承留下具典藏價值的紀錄。